集萃印花网 CCEDPW.COM 版权所有
E-mail:YONG_JIA@126.com
Copyright©2003- ccedp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户服务
《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行动一明确指出,要“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”,并“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”,推动“从1到N”的技术落地与迭代突破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显示了国家对AI技术的高度包容与大力支持,也为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铺平了道路,其中当然也包括历史悠久而又亟待创新的纺织业。
从一根纤维到一件成衣,纺织业始终绕不开设计灵感的捕捉、样品反复的打磨、生产线效率的博弈;时间在各环节中被切碎,设计数据、生产参数、市场反馈也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——这正是AI大模型施展能力的空间:它能生成灵感,也能理解工艺;能做知识科普,也能看懂布面缺陷。过去一年,纺织行业里已涌现一批AI落地案例:能解答行业疑问的知识大模型、缩短打样周期的虚拟打样技术、提升质检效率的AI检布系统,以及精准连接供需的AI导购工具。本文是纺织/服装领域的AI应用先导篇,后续会持续更新纺织领域AI4S和AIGC的应用。
1.知识大模型
高校有两项独特资产:长期沉淀的学术语料与稳定的学科共同体。以此为土壤,面向纤维—纺织知识型大模型正在成形:它们以通用LLM为底座,叠加领域语料与检索增强(RAG/知识图谱),主要服务教学科普、术语解读与基础问答,典型受众是学生、教师、工程技术人员与初入行从业者。“
纤贝(AlphaFiber1.0)”——纤维知识大模型:诞生于2024年11月,是东华大学(材料学院、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)、清华大学跨学科合作的成果,同时获得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的算力支持。主要面向纤维材料领域,将书籍/期刊/专利与实验参数、配方、物化性质等多源数据进行机制化整合。发布方强调“纤贝能够帮助解释复杂的纤维科学概念,拓展教学方式,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精准而个性化指导,将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。”
“更懂纺织(TextileGPT)”——纺织知识大模型诞生于2025年5月,由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与各学会联合发布,处于持续预训练与测试阶段,整合百万级行业语料(覆盖中英文论文、教材、专利、学位论文与百科等),并引入基于知识图谱的RAG以降低幻觉、支持参考文献溯源与越界拒答;目标是成为面向从业者的“专业AI助理”。更实用的是,它还整合了专家资源:能帮企业对接技术专家、帮高校匹配人才引进对象、为期刊推荐论文审稿人。
不管是纺织知识大模型或是其它领域大模型,均解决两大共性痛点:一是知识传播低效(入门需要啃数十本教材),二是数据孤岛严重(论文、专利、教材的知识互不连通)。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要打造垂类知识大模型都要突破两道坎:其一,高质量、精准标注的数据集,是模型避免幻觉、提升准确率的万里长征第一步;其二,领域需更聚焦,纺织流程涵盖纤维、纱线、织造、印染等多个环节,下一步更看好“小而美”的子领域模型,更近一步地要与院系课程、工厂SOP、标准条文深度耦合,同时把导购与公众科普作为应用外延。
2.研发/设计/生产环节大模型
纺织链条长、工序细、约束多。做一个“大而全”的行业通用大模型并不现实;但在数字化基础较好的单点工序,企业正借助既有数据与AI方法跑通样板,实打实地把效率、质量、交期往前推了一步。
2.1 花型设计
花型设计曾是“慢工出细活”的代表,设计师手绘修改耗时久,传统印染基本上是百米起订、2周以上交期,小批量定制难实现。万事利丝绸依托50万+花型数据库和300多种图像生成算法,基于扩散模型,也就是文生图技术训练出花型大模型,设计师输入江南水墨+仙鹤+浅青色底等文字指令,10秒即可出稿,不过目前AI生成花型适配针织机指令仍有难题。
2.2织造设计
传统模式下开发新面料需反复调参、制作实体样品,耗时数周且成本高,上海青甲智能的“虚拟织布机(NAO)”改变了这一现状。系统以针织结构仿真算法和大规模并行计算为核心,先将大圆机零件电脑建模,再通过AI模拟纱线交织的物理过程,单台电脑每秒能生成100种织物结构,8分钟可输出1万多种创新结构且附带上机工艺单。
2.3配棉
配棉是纺织生产首道难关,过去技术人员需在2000多种棉料中凭经验挑方案,耗时1-2天且易出错。中国联通联合金源纺织、柒牌集团等,基于元景大模型,用知识图谱+梯度提升树算法构建配棉智能系统,整合10多类配棉知识和8GB生产数据,几分钟就能生成最优方案,应用后配棉成本降低8.7%、新品研发周期缩短40%,柒牌采用其推荐的“新疆棉+印度棉”方案,既满足面料挺括度,又比纯新疆棉成本降12%。
2.4印染
印染环节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,面料商找厂、企业找专家难,绍兴织造印染产业大脑运营公司2025年7月发布的“AI布”大模型破解了这一问题。该模型依托30万张面料数据、全国40%印染产业数据、1.7万名专家等资源,以Agent智能体+RAG技术为核心,能快速理解需求并精准匹配资源,某中小服装企业借其1周内就确定了抗菌印染面料的合作工厂与专家。
2.5检测
传统人工验布慢且不准,每分钟最多看20米还易漏检,上海致景和艾豚科技的AI检测技术实现了突破。艾豚的“艾布机器人”基于传统机器视觉算法,每分钟检60米布料;致景的“边织边检系统(QCR)”更先进,用深度学习(CNN)+扩散模型,能识别40余种疵点、准确率达93%,还能边织造边检测,落布生成云端报告,节省验布环节且提升工人效率50%。
值得关注的是,生产制造环节的AI应用,大多采用大模型+小模型的协同模式,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便能理解这种工作模式。大模型像项目经理,负责理解用户需求(比如“开发一款抗皱衬衫面料”),并将任务拆解为“配棉-织造-印染”等子环节;小模型像技术专员,各自负责单一任务(比如配棉小模型算原料方案、织造小模型做结构仿真),运算结果反馈给大模型后,再由大模型整合输出最终方案。这些小模型的训练数据,一部分来自企业历史生产数据,另一部分通过仿真技术生成,既解决了真实数据不足的问题,又能覆盖更多场景。
3.小结
总体来看,当前纺织研发与生产中的AI应用呈现显著的不均衡发展特征,在不同环节中分别处于成熟推广、稳步推进和初步探索三个阶段:
3.1 成熟推广
像面料检测(基于图像识别)、花型设计(基于数字化工具),因为有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数据沉淀,AI落地最快。比如花型设计,早有浙大经纬、EAT等数字化工具,AI大模型相当于在这些工具上升级大脑,用“以图搜图”“文生图”彻底颠覆了手绘-修改的传统模式。
3.2稳步推进
像配棉、织造设计,属于“影响因素相对少、内在逻辑清晰”的环节——比如配棉只需考虑棉花属性、成本、成品要求,AI能通过“参数排列组合”找到最优解,目前已取得明确成效。
3.3 初步探索
像印染全流程优化,因为涉及染料配方、温度、湿度等复杂变量(相互影响、难以量化),目前AI还停留在“信息对接”层面,真正的“工艺优化大模型”仍需时间打磨,落地成效有待观察。
未来,要在更细分的单元(纤维、纱线、织造、染整、成衣)孵化出真正“可用、可管、可复盘”的模型,离不开两件事:把基础机理抽丝剥茧成可计算的规则,以及对高质量数据的长期主义。